" />
本科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1-01-17 浏览:160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门带头学科。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为教学、科研、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计算机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相关知识,能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等领域,从事计算机科学基础与技术研究、软硬件及相关技术开发、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本专业是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
  本专业学习年限4年,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根据信息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进而改进教学计划。本专业教学计划做到每2-3年修订1次,近10年来的5次修订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2年进行。 

  2012年起,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开始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照“减少课内时间、增加课外实践、尽早进入专业核心、开设新选修课、引导工程化培养”的原则,2012年在2011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版教学计划。新版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工程类大学背景与专业特点,符合重视通识与学科基础教育,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突出工程方向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本专业2011版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卓越版教学计划:2012卓越版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5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前身是1958年本校开办的无线电技术专业,1998年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工学学位,现办学地点为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即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

本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本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2011年先后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名,博导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优青/青年长江/万人计划人才2人。

本专业依托本手机官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以电子电路、信号处理、微波电磁场、通信技术为主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依托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构建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体系。

六十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防工业、装备制造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总数达到6000余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

培养目标(2019版培养方案):

本专业面向消费电子、通信传输、雷达与电子对抗、安防监控、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军和骨干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后应达到如下职业能力目标:

LG1.能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相关理论和技术,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开发,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和系统的方案设计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等岗位工作,工作经验丰富。

LG2.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坚守职业规范,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LG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合作,能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

LG4.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

毕业要求:

GR1. 工程知识:能将数学、物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GR2. 问题分析:能应用数学、物理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GR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电路、软件或算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GR4. 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GR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软硬件技术、资源,电子测量仪器、软硬件开发工具和仿真设计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GR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GR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及技术进步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GR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GR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GR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GR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GR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2015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doc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电子信息工程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信息安全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日渐突出。国家已将信息安全列为今后十年优先发展领域。本专业是由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 等领域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密码学概论、信息论与编码、网络安全技术等。
  本专业注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除安排实验以外,还安排了集中实践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学习年限4年,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等特点,可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和管理以及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专业2011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5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信息安全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专业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信工程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的主要学习课程包括电路理论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信息论基础、通信编码、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移动通信、交换与路由技术、接入技术、雷达技术等。 

  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专业学习年限4年,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信息传输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尤其在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等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2011版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5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通信工程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开办的新型专业,覆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3C技术)和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合肥工业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准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三十所高校之一,该专业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重点培养能够运用嵌入式智能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信息感知、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和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能力的系统工程型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3S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将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可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银行、通信、邮电、IT企业、政府机关、军事国防等行业或部门的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2011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物联网工程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智能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综合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同,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要求更广泛的数学、计算与程序基础。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跨行业沟通和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毕业后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能在工业、互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防等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分析模型构建和研究、系统设计与实现、平台部署和维护等工作,并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以下几方面工作: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智能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科学计算、工业控制、数据科学、信息管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通讯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2019版智能科学与技术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始于合肥工业大学1958年建立的无线电技术专业,是合肥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办学特色鲜明。

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系列课程、计算机及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微电子概论、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

本专业分为智能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微波传输及无线通信等方向。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从事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电子信息产品、系统的开发、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的设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及高等院校和手机官网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2011版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2019版教学计划:2019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指导性教学计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