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前身是1958年本校开办的无线电技术专业,1998年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工学学位,现办学地点为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即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 本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本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2011年先后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名,博导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优青/青年长江/万人计划人才2人。 本专业依托本手机官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以电子电路、信号处理、微波电磁场、通信技术为主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依托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构建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体系。 六十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防工业、装备制造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总数达到6000余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 培养目标(2019版培养方案): 本专业面向消费电子、通信传输、雷达与电子对抗、安防监控、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军和骨干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后应达到如下职业能力目标: LG1.能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相关理论和技术,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开发,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和系统的方案设计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等岗位工作,工作经验丰富。 LG2.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坚守职业规范,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LG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合作,能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 LG4.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 毕业要求: GR1. 工程知识:能将数学、物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GR2. 问题分析:能应用数学、物理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GR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电路、软件或算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GR4. 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GR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软硬件技术、资源,电子测量仪器、软硬件开发工具和仿真设计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GR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GR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及技术进步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GR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GR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GR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GR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GR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